春去夏至,在这万物生辉的季节里,我们又在张罗着一个新的展览。五年来,我们每年至少都会办二个以上的展览,始终孜孜不倦地为这薪传千年的一方陶瓷在“鼓与呼”。这一次,我们要办一个现当代大师的作品展。我们将会精心挑选200件左右“瓷都”老一辈陶瓷艺术家及国家级大师的代表作品,组成这个主题展。经近二个月的策展大纲酝酿、更换增加展柜、室内外宣传牌安装及藏品布置等等,各项准备工作已都接近尾声了,5.18,将正式对外展出。没有开幕式,没有致词,每天早上9点静静地开门,下午5点悄悄地闭馆,只用一颗真诚的心,迎接着每位喜欢陶瓷、热爱艺术的观众……
站在展厅里,一眼望去,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瓷器,是那么的纯粹、洁净,几乎是无暇的皓白。其身纵然冰冷,但与之相处久了,一个人浅浅喜,静静爱,自己也觉心如繁锦。每当身处其间,总思绪万千、感怀当年,如果不是那群老艺术家们的鼎力相助,这个展厅也许不会那么快形成系列。如今,望着展柜里的一件件藏品,目之所及,皆是回忆……2008年前后,因组建博物馆需要,我经常住在德化。得以经常和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们一起谈心聊天。他们大都很回味80年代那激情创作的“黄金年代”。那时,他们一群人都在集体厂一起上班,共同创作。大家集思广益,取长补短,其乐融融。90年代后,厂子关了,他们也分流了。于是,各自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室里小打小闹,总感觉分外的困惑与迷惘。特别是2000年后,德化陶瓷外贸产业迅猛发展,产业化的出口陶瓷,都釆用规模化倒坯、滚道窑炉烧制。这期间,他们几位原德化集体瓷厂的老一辈陶瓷工艺美术从业者倍感迷茫,他们甚至怀疑,传承千百年的陶瓷工艺美术是否已走到尽头?已被机器代替?手工创作的艺术陶瓷是否将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被悉数淘汰?
不做才华横溢的失败者,也不做安于现状的平庸人。当时,对于他们来说,下岗分流的时运即使不如愿,即使要经历无数的困惑与艰难,然而,创作其实依然在继续,依然在延伸。家族传承、名师带徒,虽然有的老人家已停止了创作,但其艺术生命在其子女、其高徒执手的窑火中,一直延续至今……
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,是同大的艺术环境息息相关的。在那段心平气静、名利淡泊的时光里,就那么一团泥土,经匠师的一刀一刻,经烈火的焚烧锻造,最终幻化成那有具有艺术穿透力的陶瓷佳作:苏勤明创作那目光炯炯有神的关汉卿;出自于王则坚老师那目含忧伤的蔡文姬;陈其泰禅心永恒的达摩祖师;许兴泰慈悲雍容的观音造像、优雅曼妙的嫦娥奔月;苏清河笑声恍如耳畔的快乐弥勒;柯宏荣、陈桂玉薄如蝉翼的三月三;许兴泽迄今难以逾越的大型观音、实心瓷塑;陈德卿端庄优雅的踏雪寻梅;杨剑民的影灯与八仙过海;邱双烔的五百罗汉;周雅各肃穆庄严的香炉、舌头灵动的“济公斗蟋蟀”;苏玉峰精妙传神的“苏武牧羊”;苏献忠温婉典雅的“忆江南”……至今,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隽永而完美的陶瓷记忆!
也许,最璀璨的烟火,总是在孤独的黑夜里绽放。他们选择在彷徨的岁月里踽踽独行,在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,亦在探寻与摸索自己的艺术路径。正是因为他们的满腔激情,才有那穿透灵魂的一勾一勒。这一件件的经典作品,终是这群艺术家们对自已艺术人生的自我表白,是直抵心间的刻划,是对陶瓷艺术的忠实膜拜……
经典,来自于孤独与寂寞淬炼的灵魂,来自于繁华与落幕的轮回。几代人的记忆,经过岁月的沉淀,留下的专属韵味总是令人流连忘返。就是这些甘于寂寞的匠师们,在孤独而艰难的时光里,承载了瓷都的光荣与梦想。是他们,传承并创新了瓷都千年的制瓷经典,让这一抹白,在凝结了土的深沉、水的灵气,于熊熊烈火的洗礼之中,铸就了艺术的永恒。他们的作品,是德化窑现当代陶瓷艺术星空的日月星辰与瓷都的精神家园。他们的创作,无悔于时代。并以当代陶瓷的“光与影”,赓续着古老的窑火,生生不息……